茶有药性,可纠人体阴阳偏颇,故有宜有忌。用得相宜,才能有益,饮之不当,也有损害。饮茶不当造成健康损害的现象,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中记载:“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pǐ)胀,成痿(wěi)痹(bì),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shàn)瘕(jiǎ),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因此,饮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相关的知识。本文主要从淡茶温饮、现泡现饮、因人制宜和因时制宜四个方面对饮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相关的知识进行介绍。饮茶要适量,不宜过浓。茶汤太浓,摄入大量的茶多酚、咖啡碱等会产生不良作用。例如,茶多酚与铁离子、维生素B2发生络合作用,影响机体对铁离子的吸收利用,可能引起贫血;浓茶中较多的咖啡碱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使人兴奋,影响睡眠,还会加重心脏负荷;咖啡碱可诱发胃酸分泌,刺激胃黏膜,有可能造成胃部不适或加重胃溃疡。因此,饮茶当适量,不可过多过浓;茶以温饮为佳,正如《宝庆本草折衷》所言:“凡吸者,宜热而少,不宜冷而多,故冷则停寒聚痰多则消脂瘦体”。二、现泡现饮
茶叶中的茶多酚、多糖类及芳香化合物等放置后会发生氧化,导致茶色发暗,茶多酚、咖啡碱过量溶出,使茶香减少,茶味苦涩;浸泡时间越长,茶叶中氟等金属离子浸出率增加,饮用长时间熬煮的砖茶可能引起氟斑牙或氟骨症。隔夜茶问题更为突出,不仅有益成分发生变性,而且茶汤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发馊变质不仅没有保健作用,还会产生不良作用。因此,茶以现泡现服为佳,一般茶叶浸泡5min左右即可,冲泡3~4次为宜,且泡茶水温不宜过高。三、因人制宜
体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不同,对饮食的需求和反应则不同,有的人饮绿茶会发生腹痛泄泻,有的人便秘;有的人会兴奋而夜不能寐,有的人却不受影响;有的人喝茶后头脑清醒,有的人头晕不适……《本草纲目》中记载:“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pǐ)胀,成痿(wěi)痹(bì),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shàn)瘕(jiǎ),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这说明体质虚寒的人长时间饮寒性茶叶,无疑雪上加霜,不仅没有获益,还会损害健康。因此,合理饮茶需要考虑个体的差异,根据体质状态选用不同类型的茶。
王琦和朱燕波(2009)将人群体质划分为9种基本类型,且发现约1/3的人群为平和体质,约2/3的人群为偏颇体质。若以寒热为纲进行概况,可分为寒性、热性和平性3类便于大众理解掌握。
判断茶叶是否适合自己,可以从饮茶后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判断,如果出现肠胃不适、腹痛、泄泻、失眠、恶心、乏力等症状,则表明不适合饮用。一般来说,燥热体质的人(容易上火、体壮身热),宜喝凉性茶,如绿茶、白茶等;虚寒体质者(脘腹虚寒,喜热怕冷),宜喝温性茶,如红茶、黑茶等。年老者脾胃功能趋于衰退,不宜多饮凉性的绿茶,可选红茶、黑茶、黄茶或青茶。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不宜饮茶或少饮。对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饮茶要多加注意。例如,神经衰弱、失眠者不宜饮茶,特别是咖啡碱含量较高的绿茶、白茶、青茶等;患有活动性溃疡病的患者,不宜饮浓茶,因为茶叶中活性物质能促进胃酸分泌,增加胃酸浓度,不利于患者康复;贫血或营养不良者不宜饮茶,因茶叶可能影响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宜饮用茶碱浓度高的绿茶、白茶等,以免兴奋神经系统使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对病情不利;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不宜饮茶。四、因时制宜
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随季节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类型的茶叶,对健康有益。春季饮用一些花茶,有助于体内阳气生发;夏饮绿茶,可消暑生津止渴;秋饮青茶,其性平和,能清除积热,缓解秋燥;冬饮红茶,其性偏温,温养脾肾,抵御寒邪。根据不同时节和天气变化,选择适合的茶类,比偏爱某一种茶更为合理,可更好发挥茶的养生保健作用。(1)睡前:茶中含有咖啡碱等成分对大脑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影响人睡,同时增加夜间排尿次数,降低睡眠质量。(2)空腹:《琐碎录》中有“莫吃空心茶”的记载。空腹时血糖较低,大量饮茶会产生心慌、头晕、恶心、乏力和饥饿等症状,俗称醉茶,产生原因可能与茶的活性物质阻碍了糖的吸收利用有关。(3)服药:服用疾病治疗药物时,不宜饮茶,更不能以茶水送服药物,以免茶叶中活性成分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不良反应。茶叶中的多酚类可能与含有金属离子的药物(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钙、硫糖铝等)发生络合反应;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肠道内可能会与抗生素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活性。
茶的保健功效数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饮茶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养生之道。然而,茶叶的保健作用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不同的茶类存在性味的差异,了解茶叶中主要的营养物质、性味特点和保健功效,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个人的喜好习惯因体质、年龄、工作,以及气候、季节、区域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类型的茶叶,适时适量饮用,有助于维护机体健康。
本文来源于由陈宗懋院士和甄永苏院士主编的《茶叶的保健功能》中《浅谈茶的性味功效与合理饮茶》一文的第四部分内容“茶的安全性与合理饮茶”,作者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张伯礼、张俊华、田颖。该书共收集了21篇论文,内容包括国内外近些年在茶叶功能性成分化学,茶叶功能成分的生物利用度,茶多酚的抗氧化和促氧化活性,饮茶对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肾脏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在抗辐射、抗过敏、抗菌和抗病毒功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茶叶外源污染与安全评价、茶叶的保健功能以及茶产业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